這是一首五言古詩,也是一首托物言志詩。詩人借春蘭秋桂的高潔特質(zhì),喻指自身剛正不阿的品格;以兩種花木不因無人欣賞而失卻芬芳的自然屬性,象征自己堅守高潔、淡泊自守的人生追求。
托物言志:詩人以春蘭秋桂為喻,借蘭草“葳蕤”的蓬勃生機與秋桂“皎潔”的清雅特質(zhì),象征自身守正不阿的節(jié)操與志潔行芳的品格。蘭桂逢時綻放、散發(fā)芳香本屬自然天性,詩人借此隱喻自己堅守本心、不慕虛名的高雅情懷,將情志寄寓于草木意象,含蓄而深遠。
用典:化用屈原《九歌·禮魂》“春蘭兮秋菊”的經(jīng)典對句,結(jié)合自身地域背景(廣東曲江多桂),將“秋菊”改作“秋桂”,既保留傳統(tǒng)比德于物的文人意脈,又注入地域特色,體現(xiàn)“師古而不泥古”的用典匠心。后句“聞風”典出《孟子·盡心篇》,借“圣人之風”的感染力,自然融入“美人慕香”的詩意場景,使典故與詩意渾然一體。
開篇以“春蘭”對“秋桂”,形成意象對峙。“蘭舉其葉,桂舉其花”為互文用法,雖分述花葉特征(蘭以“葳蕤”狀葉之繁茂,桂以“皎潔”狀花之明潔),實則兼包兩者全株,通過對偶的形式互補與互文的意義疊加,共同勾勒出草木君子的完整形象。
張九齡詩作開篇以工整偶句推出春蘭秋桂兩種意象。其化用屈原《九歌?禮魂》“春蘭秋菊”的經(jīng)典對句,結(jié)合嶺南故鄉(xiāng)多桂的地域特征,將“秋菊”易為“秋桂”,在繼承傳統(tǒng)比德范式的同時注入地域特色,體現(xiàn)出師古能化的創(chuàng)作巧思。蘭桂對舉時采用互文手法,蘭以“葳蕤”狀寫枝葉紛披的蓬勃之態(tài),暗合春日生機;桂用“皎潔”概括花葉相映的明麗之象,凸顯秋時清雅。二詞既因?qū)ε夹纬梢曈X互補,又共同構(gòu)建起草木君子的典型意象。
詩的前半部分借蘭桂逢時盛放的自然圖景,隱喻賢才需遇明時的哲理。春風中蘭葉葳蕤舒展,秋月下桂影皎潔生姿,兩種草木以生機裝點春秋,暗合時勢與英雄相互成就的辯證關系。此處既蘊含樸素的歷史唯物主義思想,也曲折傳達出詩人對政治清明、重獲用世之機的期待,將自然意象與人生感慨熔于一爐。
后四句從草木芳香的客觀影響著筆,揭示詩人堅守本心的品格。蘭桂散發(fā)幽香本屬自然天性,而非有意邀寵取媚,“誰知”二字突轉(zhuǎn)筆鋒,由草木自芳轉(zhuǎn)向美人聞香愛慕的場景,借用《孟子?盡心篇》“聞風”典故,自然融入詩意而無堆砌痕跡。結(jié)句“何求”二字擲地有聲,以反問形式強化詩人不慕虛名、堅守高潔的志趣,使詩歌在情感遞進中完成對主體精神的升華。
這首詩以蘭桂自喻,借其馥郁芳馨象征自身的高德美行,意象運用自然貼切,內(nèi)蘊沉厚而耐人咀嚼。